汽车制造商们正在为芯片供应回暖而欢呼。日前,奔驰、宝马等多家汽车制造商表示,在经历了两年的缺芯困扰后,芯片的供应情况正在好转,企业也因此得以开启满负荷生产。
奔驰生产主管 Joerg Burzer 表示:“虽然我们仍对生产进度进行全球范围内的每周监控,但目前的生产运作已基本没有问题。”他补充,“尽管供应上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但远没有去年那么严重。”
中国经济网 郭跃/摄
宝马方面也表示,所有工厂都已经开工,公司目前不存在因缺芯而停产的情况。不过,宝马发言人谨慎地表示,“虽然目前的情况趋于稳定,但因为不排除未来几周或几个月内会再次出现由缺芯而导致停产的情况发生,所以宝马仍坚持对芯片供应进行每天监控。”
值得注意的是,芯片短缺危机得到缓解的时间,远比此前预估的提前了很多。就在几天前(5月31日),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刚警告称,关键芯片短缺的局面很可能持续到2023年,甚至更长时间。
大众汽车集团首席执行官赫伯特·迪斯也曾在2月时表示,受芯片短缺冲击,集团整体产能在2022年内都难以恢复正常。大众汽车集团首席财务官Arno Antlitz认为,芯片在2024年前都不太可能完全满足生产的需求。
芯片生产巨头英飞凌也曾预言,芯片短缺将持续到2023年。
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芯片供需快速趋于平衡的呢?分析来看,在芯片供应端加大投入,奔驰、福特等企业通过公开购买芯片等多元化的手段只是一个方面;主机厂通过对生产、供应、销售进行结构性调整或许才是真正的原因。面对汽车供不应求以及车辆对芯片依赖性越来越强的现状,众多汽车制造商们开启了“削减整体产量、保供高利润车型”的模式。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几乎汽车制造商的销量都呈现下跌态势,但其利润却并未因此下跌,这正是优先生产高利润车型带来的结果。
对于企业来说,当下是调整产能、优化结构的最好时机;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就只能被迫购买更昂贵的产品,或者暂时放弃购车计划。
不止于此,近来汽车原材料价格飙升,或许也将转嫁至消费者身上。有机构调查显示,越来越多汽车制造商相信,通过提升车辆售价,能够对冲原材料涨价带来的成本骤增。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消费者的购车成本将持续保持在高位。